一、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旅游经济学的关系?
旅游经济是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大!但其也是高投入产业。受地域,气候,风俗习惯影响,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如农家乐,一哄而上,效果不好!
二、人与旅游经济的关系?
相互发展的关系
评估旅游业和旅游活动直接、间接和诱发性的经济影响,关系到旅游设施和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关系到如何确定旅游者结构并制订营销和促销策略,以及识别游客的流向、方式和偏好等。
联合国十分关心对国际旅游相关资料的统计工作,在1971召开了的 “贸易与发展会议”,制定了旅游统计的准则。指出,国家旅游统计的综合系统在功能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在需求方面,能够度量在该国的国外(和国内)旅游(和出国旅游)的数量和方式;
——能够提供有关旅游者使用的住宿和其他设施供给方面的信息;
——有助于评估旅游对国际收支和总体经济状况的影响。
三、经济发展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经济才能成为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甚至重要组成部分。
也只有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能力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进而成为旅游目的国。
四、人和旅游经济的关系?
人是参与者,消费者。
旅游是一个参与人多的行业,每一个人都是流动的客源与广告,只有把每一个参与者服务好,才能让这个行业被更多人接受和参与。一带十,十带百,口口相传从而让这个行业被更多的人去参与,这样才能取多更大的效益和结果。
五、世界旅游格局与经济格局的关系?
世界旅游格局和经济格局是紧密相连的关系,特别是在一定的特定条件下,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时候也要靠旅游业来支撑,特别是有一些物质资源和能源不是十分丰盛的国家经济来源十分匮乏,但旅游资源的丰富也能给这个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发展。
六、乡镇发展夜间经济与旅游的关系?
答:乡镇发展夜间经济与旅游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因为乡镇发展夜间经济离不开旅游事业,而旅游事业又为发展乡镇经济注入了活力,它们是相互发展的,又是互相促进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同共发展了才能真正促进乡镇经济,
七、体验旅游与旅游体验的关系?
1、体验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中感悟快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一度兴起的城里人到农村“住农房、吃农饭、干农活”就是体验旅游的雏形。
人们开展旅游活动大多是为了扩展个人视野,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或者获取个人生活范围以外的信息。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仅仅依赖一些自然资源或者历史遗产为游客提供一种游览的满足感。
而后兴起的探险式旅游则更多的是追求感官或者感受的刺激,例如漂流,攀山等,但是也有体验式旅游的雏形;另外度假式旅游着重是提供一种休闲的氛围让游客轻松愉快享受假期。
对比于这几种,体验旅游更着重的是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比如为城市人提供乡村生活的体验;为游客带来不同地域,或者是不同年代生活的体验等等。
2、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并调整其心理状态结构的过程。是在旅游中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形式实现的一个时序过程。
旅游体验过程是一个连续系统,由一个个有特色和专门意义的情境串联组合而成,构成一个有别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另类行为环境旅游。
旅游体验的类型,除了娱乐、教育、逃避、审美,还有移情。为了给游客塑造舒畅而独特的旅游体验,应遵循差异性、参与性、真实性和挑战性的原则塑造旅游产品。
八、旅游纪念品与旅游商品的区别?
个人认为,旅游纪念品不一定是商品,它有可能是你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的有意义但是并没有用作销售的东西,想我爸去戈壁的时候就装回来一瓶沙子,这个是纪念品不是商品。旅游商品可以是纪念品也可以不是,像纪念品专卖店买的T恤、徽章什么的就是纪念品,但是有些旅游区还一些日常用的没什么纪念旅游价值的商品就是普通的旅游商品。
九、旅游与民俗的关系?
民俗与旅游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说,也具有奇特性和区域垄断性,因而为当今的旅游开发服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文化资源之一.
中国的民俗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它的辉煌时期,各地民俗旅游项目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
(1)品牌经营模式,比如山东长岛县包装推出的“渔家乐”民俗旅游产品,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组织生产和市场推销,在发展海岛观光旅游的基础上,以传统的渔家生活民俗为主,结合休闲渔业生产民俗,让游客住渔家炕,吃渔家饭,与渔民一起下海捕鱼,体验渔民生产和生活的乐趣.这个模式取得了成功,“渔家乐”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业品牌.
(2)社区——历史(传统)街区模式:强调“社区”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旅游景区封闭管理、收取门票的经营模式,把一处完整、鲜活的城镇街区变成一个吸引游客休闲购物的场所.北京的“胡同游”、上海的豫园、南京的夫子庙都属于同类的城市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成功范例.
(3)乡村模式:这种模式在理念上与社区模式有相通之处,都处在有人生活的区域,不改变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但它更多依托于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然情趣.苏州的周庄和同里、安徽的西递村都是有名的乡村民俗文化游的景点.
(4)生态博物馆模式:是指不移动文物的原始位置,把它保持在其原生状态下的一种“博物馆”建设形式,能够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和原始风貌,满足对文化的“本性追求”.把这种理念引入民俗旅游,最突出的成果是“民俗主题小院”的产品模式.“主题院落”就是就是依托传统民居,把农村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合,集中展示,一个小院一个主题,形成包含民俗传统各方面的综合产品.目前比较成功的是北京郊区的农家“主题院落”产品.
(5)主题公园模式:是在一处专门为开发旅游而建设的园区内,通过仿造民俗环境、表演民俗节目或生产、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动,形成规模展示来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所展示的民俗是移植复制而来的,是一种“假民俗”,但是它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工厂化”生产与经营,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利用模式,在世界各地都被广泛采用.如泰国的“东巴文化村”、南非开普敦的“原始丛林”等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中国则有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和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是典型的主题文化公园模式.
(6)节庆活动模式:是以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为主题,以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两种类型.前者如傣族的泼水节、福建的妈祖节和藏族的达玛节、林卡节等都是这些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都被开发成独具特色的专题旅游活动;后者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海南的椰子节、新疆的葡萄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吴桥的杂技节和岳阳的国际龙舟节都是大型的主题民俗节庆活动.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十、休闲与旅游的关系?
一、定义:
1.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2.旅游: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特点:
1.休闲:使精神的休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了价值意义。
2.旅游: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休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休闲从劳动状态与负有责任的其它活动中分离出来。
这是人的生存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它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中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理念相一致。
旨在巡查精神世界中人的创造力和鉴赏力,通过休闲促使人对生活(生命)进行思索,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成熟,使人真正地走向自由。
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人类构建意义的世界和守护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