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壮族三月三学校活动

来源:www.bhous.com   时间:2023-06-28 03:59   点击:135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壮族三月三学校活动

放假2天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23年“壮族三月三”放假的通知》出炉。“壮族三月三”期间,本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二、壮族三月三主题活动教案

1、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 广西壮族有哪些特色习俗

绣球传情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5、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三、壮族三月三大班教案

01

准备纸和各种颜色的彩笔。

02

用蓝色在纸上画一个梯形,用粉色在蓝色中再画一个小一些的梯形,表示壮族女性的帽子。

03

在梯形两侧,用粉色各画一个三角形,这是帽子折到后面的部分。

04

在帽子下面,用桔色画出尖尖的脸型。

05

现在画五记,用黑色画两条斜线,表示眉毛,在眉毛下面画两条弧线,表示向下看的眼睛,在眼睛下面,画一条折线,表示鼻子,在鼻子下面,画一条弧线,表示嘴。在脸的两侧,各画一个半圆形,表示耳朵。

06

用黑笔在帽子和脸之间画一些细细的、短短的竖线,表示头发。

07

用蓝笔在头下面画出短袖上衣。

08

在短袖上衣的下面,画一个梯形,表示短裙。

09

用粉色笔在上衣的中间画一个双线的y字,表示衣领,在裙子下摆处,画两条弧线,表示花边。

10

用粉色在裙子上面画两个弯一些的长方形,表示腰间的带子。

11

用桔色笔在两个袖子处向两侧各画一个长条状,表示胳膊,在胳膊末端画一个圆,表示握着的拳头。

12

用桔色笔在裙子下面,画两个交叉的条形,表示正在跳舞的腿。

13

用黑色在腿的下面画两个尖一些的椭圆形,表示鞋,在每只鞋的中间,画一条横线,表示鞋带。

14

用绿笔在腿的左右两侧画几条平行的斜线,表示竹竿,到这里,壮族三月三竹竿舞就画完了。

扩展资料

’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

简笔画,是指把复杂的形象简单化,形体结构是绘画最基本的要素,各种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构成因素,结构形势及比例关系,平面化的简笔画,表现2维的平面结构比较简便。

但要表现立体结构的物体形象,因主要只表现一个面的图形,写生时应选择能充分显示对象结构特点的角度和视向,使这些特点能突出地呈献于平面图形之中。

人物和动物经常处在活动中,各种动态,瞬息变异。简笔动态写生,虽可通过敏锐的观察,直接捕捉各种动态,但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在分析、理解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关节点和运动线,运用记忆。如我们人,人体由头、胸廓、骨盆和四肢构成。上肢分上臂、前臂和手,下肢有大腿、小腿和脚,每一部分的骨骼既各自独立又上下连接,每个连接点形成一个关节,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做着屈伸、内收外展和回旋等运动。各种运动并不改变头、胸廓、骨盆和四肢的局部结构,变化的只是它们之间以关节为转折点的转折关系及其整体状态。

四、壮族三月三活动教案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

2.增强宝宝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幼儿喜欢和参与民俗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课堂布置

2.传统文化的图片、玩具等教具

3.九重礼的符号和故事

4.与节日有关的音乐和歌曲

三、活动流程

1. 开场引入(5分钟)

教师介绍三月三这个民俗节日,让幼儿了解三月三的来历和习俗。

2. 组织活动(20分钟)

(1)教师带领幼儿大声喊出“三月三快乐,祝福我的家乡”。

(2)教师播放有关点洒、敬香、磕头等三月三的民俗习惯的短片,让幼儿知道人们庆祝三月三的形式和主要活动。

(3)教师讲解“九重礼”的含义和象征,并向幼儿介绍有关的习俗和神话。幼儿学着发声祝福。

3. 游戏互动(20分钟)

(1)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三月三九重礼游戏(点洒、敬香、磕头、皮球、板凳、旱烟、清水、康师傅、杀鸡)。

(2)幼儿根据游戏内容认知习俗九重礼。

4. 总结过程(10分钟)

教师提问:三月三这个节日有什么意义,你们喜欢参加三月三的活动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活动的过程和体会。

四、教育结论

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认识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知道人们如何庆祝三月三这个节日,理解九重礼的含义,并在游戏互动中体验和了解传统民俗风情。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五、壮族三月三特色活动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

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目前,据初步统计,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

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

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