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乌海市旅游的特色?

55 2024-03-15 14:24 admin   手机版

一、乌海市旅游的特色?

最大的特色非乌海湖莫属,规划面积约为118平方公里,有水文景观,生物景观,地文景观等众多好看的景色奇观,更是大饱眼福的好去处。

二、乌海市全域旅游概况?

日前,乌海市为实施旅游优先发展战略,出台系列扶持优惠政策,积极打造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黄河穿越乌海市境内,大河、大漠、戈壁、山脉、绿洲等西部自然景观在这里交相辉映,特别是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正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现全市共有金沙湾沙漠生态景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蒙根花休闲农业园、阳光田宇国际酒庄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桌子山召烧沟岩画被自治区认定为全区十个考古公园之一。

乌海市还成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近年来,借助独特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在政府积极推动下,乌海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呈现出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态势,2016年,该市全年接待游客209.6万人次,增长13.4%,实现旅游收入40.6亿元,增长23%。

三、乌海市适合发展吗?

乌海市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城市,但是它有一些优势和潜力,可以支持其发展。

首先,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市的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都比较便利,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其次,乌海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这些资源为该市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能源保障。

此外,乌海市还有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如能源、化工、钢铁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虽然乌海市在某些方面具有发展潜力,但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例如,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环境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综上所述,乌海市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以促进其发展。

四、乌海市哪个区发展最好?

乌海市下辖海勃湾,海南,乌达三个区。海南和乌达人数较少,以工业园区为主,海勃湾为主要生活区。近年来,乌达区经济形势逐渐衰退,海南区较乌达区略好。周边园区上班的人相当一部分住在海勃湾区,作为市政府所在地,海勃湾区在宜居、经济发展、市政投资等方面较其他两个区更好。

五、乌海市免费旅游景点?

1.乌海市人民公园。人民公园绿化面积5.6万平方米,栽植各类树木6546株;南河槽城区防护林地完成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移植桧柏、臭椿、杨树等1000多株。是人们休闲娱乐踏青的绝佳之地。

2.植物园。2A级旅游景区,前身是乌海市园林处育林苗圃。是一处集育林、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城市园林。

3.青山翰墨园。始建于1989年,规划定位为彰显乌海市文化底蕴,增加乌海市文化气息,宣传乌海市文化,集书法、生态、景观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场所。

4.黄河西行客栈。由海南区西卓子山街道办事处赛汗乌素村的农牧场、头道坎两个自然村组成。绿油油的田园,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描绘出一幅宁静安逸又生动的画面,宛若“世外桃源”。

5.乌海市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乌海市博物馆结合反映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物和大量地质演进的图表,以跳跃串珠式的布展方式生动真实地讲述了乌海地区的地质变迁、历史沿革及民俗文化,是一座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文物展览、社会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6.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国家4A旅游景区。乌海湖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形成的118平方公里的舒缓水面及环湖区域,横贯乌海市南北,随着水利枢纽库区水位的上升,黄河水顺势流进乌兰布和沙漠,形成上百个各具特色沙岛,呈现出一片沙水相应,山水相连的壮观景象。在景区内,大漠、平湖、芦苇、飞鸟、沙山、游鱼、星空等景源有机结合,自然资源丰富,在黄河两岸形成了集湖泊、岛屿、沙漠、湿地为一体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六、乌海市成吉思汗旅游景点?

坐落于甘德尔山主峰上的成吉思汗雕像,高达88.95米,大约相当于27层楼房的高度,雕像最底端周长300米。成吉思汗像雕像面朝西偏北,外部形象清晰生动,目光俯瞰着浩瀚的乌海湖,十分壮观。这个宏伟雕像的内部为乌海市博物馆,在海拔1800多米的山顶上修建如此规模雕像实属不易!

七、旅游发展历史?

一、古代旅行和旅游(1841年以前)的特征:

1、古代的旅行、旅游动机更多的与物质功利、宗教以及政治目的相联系。

2、因而,古代旅行、旅游活动往往与通商贸易、宗教旅行以及奴隶主、封建帝王的巡游活动相结合,其中,宗教朝圣占远行游历的较大比重。

3、以欧洲人为代表的探险、考察旅行相对发达,但具有物质占有和殖民文化倾向。

二、近代旅游(1841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具体特征:

1、旅游者人员构成的多层次。

2、旅游动机中消遣娱乐成分增多。

3、旅游活动空间的拓展。

4、随着旅游业的问世,在旅游保障制度层面上也开始全面推进。

5、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的关联带动效应。

八、庄园旅游发展特点?

特色庄园模式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产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特色庄园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大地最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

九、旅游发展目标分为?

《纲要》提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

十、如何发展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快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统筹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指导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上将更为合理。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有184处5A级旅游景区;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旅游业仍存在散、小、发展不均衡、亮点不多的问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缺乏一个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借用专家和群众的智力,通过编制规划,明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业转型升级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到了一个层面,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还未全面发挥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 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四个行业对旅游业增加值贡献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稳增长保运行拉动投资消费的需要。

(三)旅游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发展要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达到道路建设风景化、交通体验休闲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联网+”把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从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游客,从而带动投资。

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能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对资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

三、以“全域旅游”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一)“游”

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游超过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

(二)“住”

我国现有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此之还有众多的民宿,为我国旅游出行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游市场首次过亿,达到1.07亿人次,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