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冬天去哪里旅游最好?1111

来源:www.bhous.com   时间:2022-11-24 23:53   点击:80  编辑:admin   手机版

冬天去北美加拿大感受冬天的乐趣,冬季的加拿大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在那块冰雪之地,滑雪则是最大的乐趣,加拿大每年从11月开始下雪,直到次年的4月冰雪才全部融化,所以说加拿大几乎有半年时间都可以参与冰雪活动,以至于很多美国旅游者也会特意前往自己的领国体验冰雪乐趣。
美国旅游小贴士参考福玛北美网

冬天的上海哪里适合游玩

上海适宜冬天游玩的地方有:东方明珠电视塔 ,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杜莎夫人蜡像馆,上海马戏城,徐家汇,新天地,田子坊,中华艺术宫等地方都是室内的。

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无论如何,曾国藩都是个汉人,所以满清对曾国藩,对湘军的态度表面上比较暧昧,但是明眼人都明白,清廷的态度内含多种因素,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湘军都属于被利用范畴,而且是不大放心的那种利用,所以猜忌贯穿始终,这种猜忌并不需要什么实锤,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就够了,这就是清廷当时的心态。

无论曾国藩的人品和忠诚度如何,也无论湘军在最终胜利后是否对清廷有所威胁,满清政府对其防范和戒备之心昭然若揭,这也同样贯穿始终,这在当时的时局下,不用看形势,满朝文武猜都能猜出来,曾国藩和其湘军面对的将会是什么。

既然有猜忌,还有防范,那自然要有相应的手段来制约,而反过来说最初的目的,尤其是在湘军获得最终胜利后,肯定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所谓的“外部”矛盾,立刻转为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曾国藩当然没有造反的意思,所以解散湘军则成了必然的唯一选项。

这心操的累不累?干嘛不自己招兵买马

问题是,满清的兵马少么,并不少,只是战斗力堪忧,不足以为国分忧,这一点其实脱离不开一个规律,绝大多数政权在统治晚期兵马都不堪重用,地方豪强则既能打,又抗揍。

不止满清,在各政权晚期,情况出奇的相似,比如报喜不报忧,比如欺上瞒下,比如克扣兵饷,比如偷吃空额,比如贪污兵备和武器维护费用,甚至士兵穿的象乞丐一样,兵器火枪不但陈旧还都烂了槽,实在太像太像太多太多,我也就不一一详述了,都是一个样,这种规律同样如同魔咒一般,牢牢套在同是封建政权的满清政府头上。

无需讳言,满清八旗尤其在入关前后的那个时候战力确实彪悍,这种战力的由来,与生存环境有关,与生存方式有关,与攸关性命的利益有关,比如不止明朝吃人肉,后金也吃,抢不回来战利品意味着什么,全部饿死。

小冰期属于全世界,又不是大明的“专利”,关内歉收,关外也是大批牛羊冻死,虽然抢了金银无数,但是在缺吃少喝的情况下,根本没有用,通膨之下,普通马匹的价格飙升到200两银子,而且能卖还就不错了,马肉能吃,银子能啃么,非常简单朴素的道理。生存压力都是这样,大明的士兵可以临阵脱逃保命,大清的士兵行么?如果抢不到东西就不需要活着回去了,他不能不拼命,他不能空着手回去,承受的压力不同。

但是没办法,满清出了个皇太极,而大明积弱不堪,就如同人一样,生老病死的最后环节,谁也避不开的,好似一切早就成为定局不可改变。这是顺带提一句满清战力的由来。

八旗军最初是满清的最核心最彪悍战力,入关后的清廷对八旗的待遇是很上心的,这是他们核心利益,虽然几个皇帝都提倡骑射,就像皇太极读到他偶像的遭遇后所担忧的一样,一是待遇太好战力和蜜汁一同融化,二是缺少了锻炼战士的环境,比如康熙帝他的骑射倒是没放下,可以左右开弓,可以随意演练围猎,增强了体质,锻炼了阵法和兵士,但是······他是皇帝,他和他身边的士兵可以这么锻炼,全国的八旗兵都能这么训练么,没有那个条件,什么部队都会养懒呆废。

后期慢慢的绿营兵也被顶上了一线,这是出于三点,一是康熙帝觉得国家出那么多钱养兵,但是打仗你们很少上前,这可不行。二是珍惜自己的部族兵力,死道友不死贫道。三是八旗战力已经不能和入关前相比,需要必要的辅助。

日久年深,绿营兵也不堪重用了,怎么办呢,那就“勇”和“丁”呗,按现在的说法差不多就是雇佣兵吧,“勇”没有正式军籍,一般由地方政府招募,而“丁”更低一级,都是乡绅富户豢养,国家也都不承认,只给点钱而已,八旗、绿营还在嗷嗷待哺,养他们就够费劲了,转化为正式军籍对满清来说负担太重。

提起负担,满清的年财政收入太少,这点不容易解决,要多了造反,要少了缺钱,没有全合适的,大明辞退了个公务员叫李闯,闯了大祸,而满清裁员把“勇”裁成了土匪,他们的一技之长就是敢打敢拼,当兵习惯了,再让他们回去种地,他们心有不甘,所以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政府“勇”打起了复员“勇”,您瞅,这钱左右是省不下来。

对抽再热闹也是属于小打小闹,到了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起义之初就有一万人,仅仅两年打下了金陵南京,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太平军和八旗对练,八旗不敌,和绿营也练过了,绿营惜败,反倒是“勇”和“丁”好歹都能保住家乡,没办法,还是利益问题,大明关宁军的心情,你懂的,辽人守辽土,退后一步是家乡,向前一步是封地,怎么选都得玩命。

湘军成立的契机和过程

看着世道不大太平,咸丰帝也坐不住了,家养的士兵能不能用他当然知道,为今之计看来只能改用野生的了,他向丁忧的曾国藩发出了指令,协办团练,初期只是针对土匪,曾国藩觉得就现在这个烂摊子就是孙武再世也是没戏,积弊太多无法有效整改,而且阻力巨大,要想3S首先面对的就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官员,也都是人老成精的东西,真下手,谁整谁还真不好说,事实证明,被整的是曾国藩^_^。

曾国藩想起了三级跳,团练中选“丁”,跳级为“勇”,进而取代兵,理想很美妙,朝廷也急着用人,你想咋办就咋办吧,但钱我可是没有,既财迷转向,还要忠心耿耿,这是不可能达成的,别管如何募集兵饷,士兵拿老曾的钱当然和钱主比较亲,清廷又担心汉人不可靠,还不给钱让本地将领本地兵,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为了筹饷,曾国藩也是脑洞大开无所不用其极,积极接受捐款,你不捐?不捐打到这儿我跑了,你跑了,你家产也能长腿跑了?明目张胆的卖学历,卖委任状,也就是卖官鬻爵,摊派富户而且读书人还不能算抢,内贸加税,外贸截流,10多年的筹款额总在3000万两左右,甚至更多。湘军的正式成员,工资是绿营的两倍,而且是工资最高的马军的两倍,这也没能难住曾国藩,至少初期,钱的问题勉强顶过去了。总之,湘军是渐渐地组建起来了,而且人才辈出。

人才辈出是辈出,但相当一部分都是熟人,比如老乡、亲戚、学生,反正有些关系又有些本事的全在受邀之列。3年时间,湘军已经有了接近两万人的规模,还有几百门洋炮,可以说这是一支上下同心的纪律部队,当然,纪律是相对的。从武昌打到南京,原有创收方式,再加上一些不上缴的灰色收入,又经过10年,部队规模扩大到12万人,讨贼主力,舍我其谁。

咱们可没那么大篇幅讲透湘军,再交代一下后续的资金问题,相对战争,最令曾国藩发愁的还是兵饷钱粮的来源问题,怎么办呢?效仿古人,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奉朝廷之名,你要留下买路钱,不得不说这在当时民怨极大,问题是,老曾有的选么?兵变的后果更为恐怖。

为什么解散湘军

其实在文初我就说过,解散湘军是必然的,否则不造反的话,必遭忌惮性命不保,而且曾国藩确实也是个忠君爱国的主儿,所以也就不领这埋汰从善如流了。

湘军从诞生就有取代八旗绿营的实力,但也只是实力而已,它并不具备长期存在的条件,事实上,从有了编制起就遭到清廷的猜忌和地方官吏的防范,当然也有眼热的成分在里面,最初曾国藩的决定是明智的,长沙插手绿营就遭到了官僚们的全力“反击”、排挤甚至发生了流血事件,凶手呢,被巡抚亲手放了,这就老尴尬了,明明就是下马威,嗔怪曾国藩手伸的过长,这是地方政府和绿营势力的状态。

亲自下令协办团练的咸丰帝对曾国藩的态度如何呢?“兼统水陆军,心忧之······特招布克慎、台涌会其师”,瞅这名字,大概知道皇帝啥态度了吧。

在事件处理上,皇帝是拖鞋、胡萝卜一起扔,其实一边喊加油就可以了,起什么劲呢,一会儿要治以重罪,一会儿要即行革职,一会儿要戴罪自效,一会儿就勤勉可嘉,这种跳跃型抽搐性思维让老曾傻傻的跟不上节奏。

湘军地位尴尬,那曾国藩本人呢,不过算是个不官不绅的团练大臣,关于这点曾国藩没少向朝廷抱怨,但是朝廷选择性失明,根本不理。

就不官不绅的问题,朝廷是怎么解决的呢,拿下武昌,赏!湖北巡抚,然而七天后原物归还,因为皇帝后悔了,当时内廷同样有势力角逐,对曾国藩的赏赐某些人是看不过眼的,皇帝也不能全都由着自己性子来,所以后悔未必出于他自己的本意,当时的朝堂,明里暗里把曾国藩照死捅的人,大有人在。

人性中的自私和嫉妒造成曾国藩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如果曾国藩不解散湘军肯定要面对上至朝堂下至地方四面八方的压力。

军事上的要挟,就在曾国藩拿下南京以后,仅仅因为一千人规模的太平军逃遁突围,朝廷问责曾国荃,慈禧眼也蓝了,母龙一般的习性彰显无余,财宝呢,钱呢?这时候大局已定,顾忌的自然也少了,慈禧当然也能看清,曾国藩不可能造反,所以才追问太平军的财物去向。

与慈禧态度相呼应的,官文自长江上游守武昌,富明阿和冯子材守扬州、镇江,而长江下游就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您说曾国藩怎么办呢,别说没心造反,即便有心,面对这合围之势,面对上下同心的排挤和嫉妒,也是力所不逮吧。

用曾国藩干掉太平军,而淮军适时崛起,然后淮军也可以对付湘军,虽然稍显无耻,但以权谋论,以效果论,还是极具效果的。虽然湘军还保持着形式上的部分存在,但毫无疑问,它已经由军事集团转化为政治角逐的工具,凡是和曾国藩有嫌隙的,都是清廷大力提拔赏赐的对象,凡是忠于曾国藩的,或者说和曾国藩关系不错的,那倒霉就是必须的,曾国荃就更别提了。

湘军为清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稳定江山的同时还为满清趟出一条可行之路,稳定了朝廷,稳定了局势,稳定了地方,让大清有了几年奋发的动力,但发条就那几圈,转过以后还是会失去动力,而所谓的同治中兴,虽属粉饰,但也不算全无政绩。

曾国藩最后想到的首先是遣散费,虽然士兵们在南京也抢了不少,但是对这些穷怕了的士兵,曾国藩还是觉得有些愧疚的,将士用命,遣散的时候不能亏了袍泽。

既没兵,还要遣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清廷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基础是不允许曾国藩的“私军”存在的,而这些私军回到家乡后,相当一部分都投靠了举国闻名的哥老会,一个传奇性社会组织。这就为满清最终灭亡深深的埋下一支暗钉,哥老会在川军和湘军中影响巨大,对清朝末年的革命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辛亥革命的爆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