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重庆算是上蜀道吗?
现在去重庆不算上蜀道,因为因为准确的说蜀道是旧称,而现在早就被新的高速公路取代。旧的蜀道只有几个景点还有人在游玩,其余大部已损坏了。并且如今行政区划上重庆市已成为直辖市,与四川省分割开。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重庆,成都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排除以后重建大区的可能。
二、去成都要经过蜀道吗?
看你是从哪里去成都,不一定要经过蜀道
三、蜀道难中用哪些手法描写蜀道的危和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01 教材学习提示
唐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李白、杜甫是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伟大诗人。李白擅长古体诗;杜甫诸体皆擅,在律诗方面成就尤高。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02 具体授课过程
一、问题导入,初感文本。一开始我列举了其他诗人笔下关于蜀道难的一些诗句,然后转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蜀道难,难于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全诗,读完后回答问题。可以得出相应的难是,难于攀越,行走,开通……
二、问题追问,进入文本。基于上面的问题,追问学生,李白是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蜀道的这些难?于是学生回到文本定位内容,理解诗句后,得出答案,具体是蜀地的历史,山形,景物,行人感受……
三、出乎其外,整体联系。进入文本后,还要能从文本中出来,从整体的结构上观察特点。我问学生,这些内容的顺序是什么?李白是用什么将它们串联起来的呢?学生能够寻找到内容间的关系,是由高到险到祸,由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串联起来的,一唱三叹,叹高难行,叹险可畏,叹祸之烈。
四、鲜有体调,奇之又奇。以评价衔接过渡,引入诗歌赏析部分,让学生说出自己感知到的诗歌奇绝的地方。具体可以是丰富的想象,手法的多样,抒情的强烈……
五、笔势奇崛,词旨隐跃。沿着“奇”这一语境,引导学生探寻主旨。具体可以是对友人的关怀和劝慰,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最后以欧阳修的评价作结。
03 授课效果及反思修改
1.学生对李白的喜欢程度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我本来还以为《蜀道难》这一课学生没有那么喜欢,因为它不像《孔雀东南飞》那样有故事性,结果学生却反应激烈,积极回答问题。让我上课上得情绪高涨,对应地也碰撞出许多精彩的对话。
2.学生积极性最好的问题是奇在何处,以及主旨是何。当我说完问题后,学生就积极回答问题了,答到了夸张、传说、侧面、意象,而且还答出了句式,还有同学提出了视角的变化。而今天在理科班上,还有学生关注到了标点符号,关注到了押韵的情况,我也顺势引导她们关注到读这些韵时口腔的打开情况,并且和《蜀相》的韵做了一个小小的比较,学生立马感知到《蜀道难》的音韵流畅激昂。
3.问题的导向应该明确,必要时可以进行示范引导。昨天在文科班授课时,我是先问“蜀道难,难于什么?”,学生第一反应是难于高,难于险,在我引导过后才转换的思路。所以我想应该是我的问题,于是在理科班我就明确了问题,并做出了示范,在示范下学生就明白了是填什么内容。
4.问题设置上尽可能纵深进行,问题间要有关联。在文科班,我接着是问学生李白是如何体现的这些难的?并没有去抓到内容和“难于”之间的关系。于是今天在理科班我就做了调整,变成了“蜀道什么,难于什么?”先引导填写“难于”什么,然后再在前面提问,让学生对应去思考,针对性更强一些。
5.板书所写的内容,应进行斟酌筛选。昨天在文科班上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三次重复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完整句子,说实话还是有点花时间的,我下来后思考,其实没有必要去在黑板上板书,或者只需要写“3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亦或者写“3次蜀道之难”,更多是要去强调一唱三叹的效果,这个内容让学生在书本上圈画出来即可。
6.平时还需要继续积累相应的语言素材,锻炼自己的语言描述能力。文科班讲述第二部分的景物内容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描述并不太满意,我觉得应该再讲场景描绘得更好,所以啊,我应该再多积累内容,这样上课才能从脑海里随取随用。所以我昨天结束课程后,自己下来又对这个场景进行了描绘,只有我讲得形象贴切了,学生才能更好地身临其境。虽然说这里面有学生自己的想象,但是老师的语言引导也是必要的。
04 一点小感受
这是我工作以来,在课文教学板块,第一次没有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我平时上课喜欢用课件辅助教学,因为问题打在屏幕上,会更加清晰,同时像背景材料这些内容也能比较清楚地呈现出来,所以课件的辅助教学是很好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容易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比如说有老师会在课件上打很多文字,然后照着课件念,这样的情况长久下去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基本功会退步,因为你不会再去花时间来整理你的思路,整理你的表达,你的课堂变成了以课件为中心了,老师的主动性在降低,这是一种不好的发展趋势。所以啊,并不是说老师不能用课件上课,而是要明白,课件是用来锦上添花的,不是用来喧宾夺主的。
一名老师,既要做到能用课件教学,更要能做到不用课件进行教学,当你没有课件的辅助后,你的问题要如何表述更清晰?你的板书要如何呈现你的教学思路?你的语言表达要如何去进行?这些都在倒逼老师去着眼于自己的专业能力。当没有课件时,如何避免让学生觉得这堂课会变得枯燥?如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是考验?
而这次的无课件教学,让我觉得体验感很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继续尝试在课文教学中用无课件来进行教学,来提醒自己修炼基本功,认真品读文本,认真思考如何引导教学,期待每一次课堂,每一次在课堂上和学生的对话,思维的碰撞。
四、三国蜀道文化旅游线全长?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三国蜀道文化旅游线是以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为背景,以川西地区为主要游览区域,涵盖了成都、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南充、广安等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和自然风光。全长大约为1000公里左右,游览时间需要5-7天左右。
具体的旅游线路包括:成都区-都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南充-广安-成都市区。在这条线路上,游客可以欣赏到蜀汉化的瑰宝,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还可以领略到自然风光的壮美,如峨眉山的云海、乐山大佛的雄伟、南充的大草原等。
总之,三国蜀道文化旅游线是一条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旅游线路,适合喜欢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游客前往游览。
五、翠云廊古蜀道值得去吗?
值得去,
翠云廊是位于中国四川省的一段古蜀道,全长约为100公里。
古蜀道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路线,连接了四川盆地和中原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翠云廊是古蜀道中的一段,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六、2020大蜀道文化旅游节
在中国的文化旅游领域,2020大蜀道文化旅游节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活动。这个盛大的节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
大蜀道的魅力
大蜀道是中国西南地区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旅游线路。它连接了中国的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沿途穿越了壮丽的山脉和壮观的峡谷。这条道路见证了古代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2020大蜀道文化旅游节期间,游客可以参观这条古道上的重要景点和历史遗迹。他们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如高山峡谷和瀑布,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大蜀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文化活动
2020大蜀道文化旅游节不仅仅是一个观光活动,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表演。这些活动展示了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的独特文化特色,如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和传统音乐演奏。
此外,游客还可以参与到各种互动的文化体验中,如学习传统手工艺技艺、品尝当地美食和参与传统游戏。这些活动使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旅游推荐
除了参加2020大蜀道文化旅游节的活动,游客还可以继续探索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的其他旅游景点。这些地方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九寨沟、峨眉山、布达拉宫等。
同时,游客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美食,如火锅、藏餐和川菜。这些美食代表了当地的独特口味和烹饪技艺。
总之,2020大蜀道文化旅游节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他们在欣赏壮丽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的丰富文化遗产。这将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也是对中国丰富多彩文化的一次探索。
七、蜀道难中蜀道的哪些句子特点表现了蜀道的难?
李白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表现了蜀道的难的句子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意思是,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诗人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八、“蜀道”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古代叫“蜀道”,今天还叫“蜀道”吗?
应该是在四川西部一带,今天还叫蜀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和古代的判若两样了,现在的蜀道已不是难于上青天,而是天堑变通途了!
九、剑门关蜀道海拔?
剑门关海拔最高的地方是仙峰观,高为1315米。
剑门关风景区,地处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剑门关、翠云廊两个紧邻景区组成了剑门关风景区,总规划面积为84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剑门关、姜公祠、姜维墓、剑阁道、七十二峰、小剑山、邓艾墓和钟会故垒等。
剑门关是由于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蜀道难》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闻名,其集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战争文化以及红色文化于一体。
剑门山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在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中,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龙门山麓的剑门洪积堆,所以形成了巨厚砾岩,露出于地表,称之为城墙岩群剑门关组,也称做剑门关砾岩。
十、蜀道有多难?
李白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将进入蜀地形容比登天还难。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今天我们可以乘坐汽车、火车、高铁、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去四川。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极大程度的缩减了在两地之间跨越的时间。但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古人面对这些山川河流,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开辟出众多出入蜀地的道路。这些道路形成了众多的蜀道,成为蜀地对外交往的纽带。
一、秦岭四道
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是古代的两大天府之国,古人往返于长安与成都之间,需要跨越两座大山:秦岭和大巴山。其中第一步便是跨越秦岭抵达汉中,跨越秦岭只能走四条山间小道: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故道,其大部分线路是顺嘉陵江河谷而行,秦时在此设立有故道县,因此得名故道。又因故道北边入山口在陈仓县境内,所以又名陈仓道。故道从陈仓(今宝鸡)出发先向西南出大散关抵达凤县,后在凤县沿河谷向西南至略阳,最后抵达汉中。故道路程最长,但也较为平坦,成为出入蜀地的主要道路之一。刘邦从汉中回到关中便是走的故道。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7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入蜀地汉中。后刘邦采取韩信的计策从陈仓道回到关中,并夺取关中与项羽争霸,这就是“暗度陈仓”的故事。后来唐玄宗入蜀也是走的故道。安史之乱爆发后,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入蜀避难。《旧唐书》记载:“辛丑,发扶风郡,是夕,次陈仓。壬寅,次散关……丙午,次河池郡。”从陈仓出发,到达大散关,到河池郡,而河池郡就是凤县。
(唐)李思训《明皇幸蜀图》
褒斜道,又名斜谷道,是一条沿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的两条河谷的通行道路。因其北入口在眉县境内的斜谷口,其南出口在汉中境内的褒谷,所以称为褒斜道。褒斜道多险谷陡崖,地势也较为险要,但路程较短。《华阳国志》记载:“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史记》:周贞王之十八年,秦厉公城南郑。此谷道之通久矣”,可见褒斜道的开辟时间很早。周幽王时期的褒姒出自褒国,褒国就在褒水河谷之中。
褒斜道栈道
褒斜道修有沿山的栈道,但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烧毁,多次重建。汉武帝时期从长安到蜀地,一般走故道,但故道路程太远,极不方便。于是张汤向汉武帝建议重修褒斜栈道,汉武帝采纳张汤的建议,“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